行為合理化
有一個心理學實驗,請一些參加者來做一些重複而極度沉悶的簡易工作,其中一組人給予 $1 作報酬,另一組人給予 $100 作報酬,研究員於參加者完成工作後訪問參加者「認為這個工作的有趣程度」,結果收取 $100 報酬的表示「十分沒趣」,而收取 $1 報酬的則表示「頗有趣」。
這個出乎意料的結果表示,人會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,才過得了自己的心理關口。因為收取 $100 的人大可以認為自己是為了錢才做這些「沒趣」的工作,但收取 $1 的人很難說服自己為了一元而做些「沒趣」的事,因此他們只有說服自己這件事情其實也頗有趣的。
我不知道這個實驗有沒有延續版測試完全沒有報酬的人會認為如何,我覺得會有兩個極端,一是覺得這個工作「真的」很有趣,二是覺得自己被騙了而深感不滿。
當然上述的情況只在參加者自願參與的情況下適用,而且事情是沒有或只有少許意義。
社會福利署義工運動的社工曾經跟我說過,有些機構招募義工 / 實習生,目的就是要找免費勞工,所以想幫人也要小心陷阱,以免自己的好心被人利用。
根據以上的理論,一位聰明的老闆,要招募實習生做一些未必很大得著的事情,付出小量的車馬費,比起完全沒有報酬,或許會得到很不同的結果及評價。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