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壞

一年一度的母親節飯聚,有超過15個家庭共4圍檯在酒樓一同慶祝母親節。
今年小馬已經2歲5個月,正值精力旺盛的年紀,雖然飯聚之前已和他在科學館放了70-80%電,他在酒樓裡仍然是最活潑好動的小朋友,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也明顯沒有他那麼不受控,就是大嫂也說慶幸兩個侄兒孩提時並不像小馬那樣好動,否則她一定應付不來。似乎我這個連照顧過好幾個BB的外婆都要投降的「極品」寶寶,真的不是普通活潑那麼簡單。
面對這樣的寶寶,很多家長都會馬上閃出一個念頭「他會不會患有過度活躍症?」確幸我對心理學及這些精神病症也有一定的認識,因此不會過早給孩子貼標籤。
很多時候,家長希望孩子「聽話」是基於那種受掌控的安全感,因為面對「未知」(unknown)人們會顯得焦躁和無助。當家長面對孩子覺得無助,或許會寧願將他標籤,告訴自己「他有病才會這樣」,能解釋就不是unknown,就能挽回一些內在操控感,對家長而言要是這樣做能釋懷,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,也未嘗不是好事。
可是,標籤效應有機會窒礙了孩子的正向發展。當認定了孩子是這樣的時候,我們的行為也會有意無意地配合了自己的想法,太嚴苛可能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,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,太包容又會令孩子錯失機會學習一些他本來有能力處理的事情。
一直以來,我都盡量鼓勵小馬親身去嘗試探索不同的事物,即使在很多人眼中很髒及不應該接觸的東西(例如地上的樹葉),只要沒有危險,或是我能預計的輕度危險,我都會放手讓他嘗試。
其實我從來都沒有覺得我的孩子特別「曳」(頑皮),即使身邊很多人都這樣形容他。人們經常說的“terrible two”,只是孩子開始進入認識自我的階段,各種能力都較以前熟練,開始有自己的主意,喜歡說不以增強自己的控制感,於我來說只是「有點累」,一切都還可以接受的。
有些事情孩子還未懂,或輕易忘記,要我們再三提醒及引導,尤其是男孩子不擅長表達情緒,很多時候都會用發脾氣來取代所有不如意的事,但他確實每天都在進步,我會等他慢慢成長。
其實,不論孩子是否真的有某種精神病症,導致他的情緒及行為有所偏差,只要我們努力去嘗試了解孩子,站在他的角度看事情,我們便能夠包容孩子的困難,給予多一點耐心。
或許,最需要被教育的其實並不是孩子,而是家長,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學習者,只要家長做好了自己,我相信孩子也壞不到哪裡去,只是時間問題而已,這一刻沒做好不要緊,當孩子長大到某一階段,便自然會學到家長的美德。
我會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眼中更好的榜樣!💪
*本文發表的純屬車厘天使的個人看法,並不是來自嚴謹的心理學研究,歡迎交流賜教。
~ § 此乃車厘天使原創文章,歡迎直接分享轉載,或訂閱支持 § ~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