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父母,我不是聖人

我是父母,我不是聖人

偶爾看見有些父母朋友分享一些由「專家」指導人們應該如何教育小朋友的資訊,並指出一些常犯錯誤,讓父母警惕。

當中最屬廢話層面的,包括「別在孩子面前吵架」和「別對好奇寶寶發脾氣」,要是能不吵架就不會吵架,誰會想在孩子面前吵?何況有研究顯示在孩子背後吵也同樣影響。又,能不發脾氣就不會發脾氣,誰會以拿孩子發脾氣為樂? 這些論述就好像跟一個剛失去至親的人講「唔好咁傷心」一樣,沒有用處之餘,只顯示出自己對事情的無力感。

自問對兒童發展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,而且情商 (EQ) 也算高的,因此對寶寶的行為都十分理解和體諒,但我偶爾都會生寶寶的氣,向他吼叫,或將他推開不理他,尤其是當我非常疲倦,但還有很多家務未做,而寶寶又「扭眼瞓」卻怎麼哄都不願睡的時候。

那些「廢建議」其實都是根據研究結果總結得出的善意提醒,然而大部分的心理學研究,只能夠顯示當中的關聯性,而非因果關係,對於不太熟悉研究方法和統計學的人,很容易誤解這些訊息。 例如父母發脾氣的次數和孩子搗亂的次數有關,我們不能確定究竟是孩子天性愛搗亂所以父母容易發脾氣,還是因為父母容易發脾氣,所以導致孩子情緒不穩愛搗亂,假如我們先有前設,假定其中一個方向是正確的,就會很影響我們對事情的觀感與之後的應對方法。

事實上,這些對父母苛刻的要求,很可能會變成好心做壞事,讓偶爾做了這些事的家長感到歉疚,覺得自己不勝任做父母,增加不必要的壓力,甚至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開始逃避做父母的責任,將教育孩子的責任轉移給其他人,包括祖父母、其他照顧者和課程導師。

其實父母也是一個人,也會有情緒和壓力,照顧小朋友本來就是充滿挑戰和壓力,我們確實應該盡量找方法讓自己疏導情緒和緩解壓力,而不應該將怨氣遷怒於「無辜」的小孩 (不知是否真的好無辜,我不能否定有時觸動我的情緒的確實是這個小人),但我們也毋須要求自己時刻做100分父母,其實偶爾讓情緒宣洩出來,只要不要讓情緒變成暴力行為,是絕對可以接受的。

情緒宣洩過後,有時我會跟寶寶說聲對不起,跟他說剛才因為太累所以對寶寶發脾氣了,不管他會聽不會聽,慢慢他會學到媽媽都會有情緒,和媽媽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,這些就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,比起跟孩子說大道理更容易印入了他的腦袋。別人不會聽你說什麼,只會看你做什麼,成人如是,小孩更甚。

很多時候當我們成為父母後,重心就會自然地轉移至小朋友身上,起居照顧、飲食營養、遊戲玩樂、教育環境… 都總希望給予他最好的,所以不自覺地會對自己嚴苛起來,但其實父母的心理健康同樣對孩子有著重要的影響,做父母的實在需要接納自己的限制,適時緩解壓力,只有照顧好自己,才有能力照顧身邊的人。

把橡筋拉得太緊,對雙方都沒有好處。有時,放過自己,也是放過孩子。

目前居於加拿大的香港人媽媽,曾為教育心理研究助理、婚禮策劃師、化妝師、急救導師、婚姻教育者,現時全職照顧特殊需要孩子,兼職文字創作。擅長寫作類別包括人生感悟、心靈療癒、兩性關係、故事創作、成人性教育。
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