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打不罵的懲罰方法

不打不罵的懲罰方法

大學裡修讀的第一科心理學概論 (general psychology),第一份網上功課講及如何利用行為心理學派 (behaviorism) 的理論來改變一個人的行為,我得到非常高分。這學派主張的方法不外乎用獎與罰來強化/減弱行為,而我高分的原因,是我提出首先要找出什麼對那人是獎勵性的 (rewarding),什麼是懲罰性的 (punishing)。

今日跟一位跆拳道黑帶的朋友聊天,他跟我說教過度活躍症 (ADHD) 的小朋友,他們的賞與罰是和其他孩子相反的,其他孩子休息是獎賞,對ADHD孩子來說不能動是懲罰; 其他孩子跑圈是懲罰,ADHD孩子卻越跑越興奮。

這讓我想起早前讓小馬參加一個大肌肉訓練課程,老師讓他玩拋豆袋到桶子,第一次他當然是覺得好玩的,當老師說:”做得很好,我獎你玩多5次” 第二次還會玩,第三次小馬便轉身走開了,我心裡想,要他做這些重複性的動作,對他來說根本就是懲罰而不是獎賞嘛!

了解孩子的喜惡,對管教的實行是非常重要的。這也說明了為何我 “數一二三” 要小馬做的事,他大部分時間第一聲便馬上做,但爸爸用這招只有一半的時候是湊效的。

原因一) 我明白小馬的語言能力弱,執行能力慢,所以我每次數 “一” 後,便再次簡而清地告訴他要求他做什麼,數 “二” 後亦再提示一次要求他做什麼,並告訴他如果不做有什麼後果,但爸爸就沒有這個耐性,所以經常 “一二三” 過後其實小馬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但已被爸爸打了下來。

原因二) 爸爸只管用打的,但小馬並不很害怕被打,有時也倔強地故意不哭。我極少打孩子,我對小馬的懲罰主要是一招 “木頭公仔”,就是我緊緊抱著他,控制著他的關節完全不讓他動,期間我不會給予他任何回應 (包括表情),不出一分鐘,他便會發狂般的掙扎哭喊,再過一會便會主動道歉和表示會做我要求他做的事。暫時來說這招對小馬是萬試萬靈的,因為 不許動 和 媽媽不理睬,是兩個對他來說最嚴重的後果。

當然 “數一二三” 這招還有一些成功小秘訣,例如
1) 態度堅決 – 數一二三時一定要與平時說話有分別,或大聲一點,孩子才會知道這是最後通牒
2) 說到做到 – 說好了的後果如果沒有執行便沒有意義,所以不能亂說什麼自己不會做的事嚇唬孩子,例如”掟你落街”,這樣肯定他一直都不會聽你的
3) 懲罰到位和一致 – 懲罰是足以令孩子覺得夠嚴重的,所以說找出他的真弱點是很重要的,而且最好每次都是相同的懲罰,孩子才容易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
4) 懲罰後仍要負責 – 本來要他做的事不會因為懲罰了而消失,他仍然要做,讓孩子知道 “數一二三” 是代表他無論如何都要做的事情,下次再數他才會學乖
5) 絕招不要隨便用 – 經常這樣管控孩子或會讓孩子變得懦弱怕事什麼都不敢做,又或變得不再害怕 “懲罰” (大概和抗藥性差不多的結果吧~)

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給予家長們一點參考~ 😉

(本篇於2018年10月17日首貼於逆流媽媽專頁

目前居於加拿大的香港人媽媽,曾為教育心理研究助理、婚禮策劃師、化妝師、急救導師、婚姻教育者,現時全職照顧特殊需要孩子,兼職文字創作。擅長寫作類別包括人生感悟、心靈療癒、兩性關係、故事創作、成人性教育。
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