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為何物

錢為何物

農曆新年派利是是常識吧!早前看到臉書的一個分享,說出一條「公式」:你媽媽去年封多少錢利是給人家的孩子 = 你今年收到多少錢的利是,有些人很認同亦有些人不認同,不認同的主要道出媽媽封很大封對方卻沒有因而特別「重手」,所以我的結論覺得「公式」應該是:要是你封得比對方少,對方就會以你的金額為準;要是你封得比對方多,對方就會以各人的經濟能力不同(你賺錢比我多)為由而繼續封自己認為合理的金額,相信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。

從前我媽媽有時都會問我和哥哥某人封多少錢利是,好讓她有機會「回禮」,傳統中國文化著重禮尚往來,所以我相信上述公式確實有它的意義的。到自己長大後,就比較接受各人經濟情況不同而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來派利是這套。

去年,我突然在想,我們派了超過10年利是都沒有改變過金額,,要知道當年的20元和今日的20元價值相差得太遠了吧,如今連吃個飯也不夠,所以我把心一橫,將相熟的親戚朋友的利是金額全部增加 20-50%(坦白說可能仍未及10年的通脹),我們派利是的開支頓時增加了一大筆,但說實在也未對我們構成任何的經濟壓力。

今年老公正在放大假中,C&S Wedding 的生意也尚未達到收支平衡,因此家裡每月都入不敷支,正在燃燒積蓄,雖說這是預計中的事,也會希望能省則省。

最近一年我在嘗試「極簡生活」,家裡不斷將好幾年用不上的東西丟棄或捐贈,卻在購買每一件東西前都會很認真考慮,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?結果一年來我們的花費主要都只在食物和日用品上(其實日用品也很少買,尿片衛生巾是循環布洗的,洗頭水沐浴用品護膚品清潔劑都是自家製的),其他物品要是再三考慮後認為的確需要購買的,也會寧可選擇價錢貴一點但質量較好的,而且也會盡量選擇環保的物料,希望物品更經久耐用和對環境少一點傷害。

今年我也有想過是否應該封少一點利是,因為我們沒有收入,最後經老公提點後,我覺得既然利是是對親人朋友的一個心意祝福,那我唯一的考慮是我給這封利是是希望他可以做什麼的?買粒糖?飲杯嘢?還是食餐飯?結果大部分親友的利是錢並沒有比去年少,而且我們今年還主動邀約各方好友見面,一方面是小馬已長大不少比較能夠周車勞頓,其次是有很多朋友我們確實是很久沒見面,相信派的利是大概比收的多。

即使我們對自己有多節儉,我們也願意對身邊的人比較慷慨,因為我們重視關係多於金錢。

或者在某些人眼中,我們很富有,買好的貴的東西(實際是因為我們根本買得不多),經常去旅行(這幾乎是我們唯一要付費的娛樂),經常請客(小馬出生後我們連見朋友的機會也不多哩),就算我們是富有的,也不是因為我們賺得多,而是花得少,所以我們的積蓄都是血汗錢,並不是別人想像中的容易。

畢竟每個人對金錢的價值觀都不一樣,有些人覺得我有10元給你1元已經是非常慷慨,我們這一家的邏輯則認為,我有10元剩下1元我還能夠過活的,就沒有很大問題

那些過年的傳統習俗,例如初一不能洗髮掃地,會掃走財運福氣之類的,我都已經不再在乎,因為我相信以我們這樣的傻瓜邏輯生活下去,應該是注定不會發財了吧!😂

 

~ § 此乃車厘天使原創文章,歡迎直接分享轉載,或訂閱支持 § ~

目前居於加拿大的香港人媽媽,曾為教育心理研究助理、婚禮策劃師、化妝師、急救導師、婚姻教育者,現時全職照顧特殊需要孩子,兼職文字創作。擅長寫作類別包括人生感悟、心靈療癒、兩性關係、故事創作、成人性教育。
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