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態文化

閱讀過 Go Kids 創辦人 Esther Chu 的文章,我不是不認同她的觀點,但感覺總是怪怪的。

例如讀到一篇講及家長迫子女參加各類興趣班,以致沒有了與子女最基本的聯繫,我當然非常認同這些「直昇機家長」對子女的負面影響,但我心裡想,我身邊真的有很多這些家長嗎?答案卻是否定的。

其實嚴重的直昇機家長問題,或者只佔所有家長的10-20% (我只是隨便估計,沒有實質數據),在社會只屬少眾 (minority),但當這少眾被問題化、標籤化,就會成為社會的焦點,令人有大多數家長都是這樣的錯覺。 例如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大部分都是負面的,都離不開天災人禍、意外疾病、什麼政策措施不夠好、什麼政要人物出問題,造成了「地球很危險」的假象,因為新聞就是要報道不尋常的事啊!就是因為社會的道德標準,一直把吃得飽、穿得暖,家庭社會和諧穩定,君惠臣忠、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等,視為理所當然的尋常事,所以新聞報道才會出現病態的偏頗,以負面資訊不斷轟炸普羅市民。

又例如,在我未懷孕前曾經在討論區見到有人「呻」懷孕四、五個月都無人讓座,結論是現在的人都是自私的。但我的自身經歷告訴我,懷孕四、五個月時,我自以為很明顯,但其實朋友都看不出我懷孕,只以為我心廣體胖了點,而當我明顯懷孕時,在公共交通工具裡,大約有80%的時候會有人讓座,換言之大多數時候都有人讓座,然而假如我們認為讓座給大肚婆是理所當然的事,我們的眼中永遠就只看到那20%沒人讓座的時間。

USB

這些事例都說明我們的心理認知和現實數據可以是毫無關係的。 當然有些人會說即使是小眾,錯誤的事就要提出指正,才會有進步呀!對,病態問題是需要提出的,所以我從來沒有否定這類創作文章的價值,然而個人認為當焦點已被過份放大了,我們毋須再為事情加添負能量,作為正向心理學的支持者,我希望身體力行地不助長社會的病態文化,由「我們不應…」的論調改為「我們應…」,才真正對社會有所裨益。

批評別人很容易,借批評別人來贏得掌聲也不難,但如果可以不用批評或少許批評,然後多多建設性鼓勵,將會對社會造成更多正面的影響。
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