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教養

小孩子需要教養,然而教和養是兩件不同的事,我會這樣理解:養是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,如餓了要給吃、尿了要換片,冷了要添衣、累了要哄睡;教則是從心靈層面豐富小人兒的體驗,如陪玩、跟他說話、聽音樂、讓他接觸不同感官的事物等。

從上述角度看父母在教養中擔當的角色,可大致得出四種教養模式:

一) 既教且養
常見於家有全職媽媽或全職爸爸且沒有工人的家庭,自己「一腳踢」照顧孩子之餘,亦會花心思陪伴孩子成長。這類父母通常都會給予孩子適度的自由,和會鼓勵孩子學習自己做,因為孩子必須學懂自己吃飯、自己玩、自己收拾玩具,父母才會有片刻的空閒。

二) 只教不養
常見於雙職父母,平時因要上班大部分時間都將子女交給他人照顧,自己只會替假帶娃。可能是生怕別人把孩子教不好,又或想彌補與孩子少相處的時間,下班回家後即擔當重要的教職,和孩子玩玩具、講故事、看廸士尼影碟。這類父母通常都愛買很多益智玩具給孩子,又會不放過任何讓孩子學習的機會,出街也會不停給孩子讀生字。

三) 只養不教
常見於多孩或低收入家庭,由於父母實在有心無力,只能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照顧,大孩子照顧小孩子,或讓孩子自顧自玩耍,天生天養,好壞就全看父母的身教和孩子的際遇。邊帶孩子邊玩手機的,人在心不在,或許也該掉進這個類別。

四) 不教不養
撇除那些虐兒的極端個案不說,現代的不教不養就是父母既要上班不養兒,其他大部分時間也將孩子送往不同的興趣班,讓導師擔當教育孩子的責任,自己就「坐享其果」(那不一定是成就),似乎越有錢的家庭越容易掉到這個類別。

當然父母參與教養的程度會隨著時間、環境和心態改變,所以大部分都會是上述的混合版而非屬於單一的類別。

我不是想要表達哪種教養方式較好,哪種較差,而是希望藉著一些簡單的分析,讓各位做父母的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目前的教養模式。

偶爾聽到有些父母講及自己從來沒有餵過一滴母乳,從來沒有給孩子換過一塊尿片,一歲前從來沒有抱過孩子一次,從來沒有和孩子單獨出過一次街等等,原來當父母的能力並不是天賦的,而是後天培育出來的。

當我們主動放棄了某些父母的義務,我們必然同時失去了某些父母的權利。魚與熊掌,從來都不可兼得。

~ § 此乃車厘天使原創文章,歡迎分享轉載,或訂閱支持 § ~

目前居於加拿大的香港人媽媽,曾為教育心理研究助理、婚禮策劃師、化妝師、急救導師、婚姻教育者,現時全職照顧特殊需要孩子,兼職文字創作。擅長寫作類別包括人生感悟、心靈療癒、兩性關係、故事創作、成人性教育。

我要留言